近年来,天津科技大学以“正能量引领思想高度□□□、正青春彰显创新活力”为双轴驱动目标,积极探索网络文化品牌建设的新路径,形成了“思想引领与青年实践并重□□、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交融”的网络文化建设新格局,为新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提供了独特的“科大样本”。
天津科技大学网络文化品牌建设过程中,高度重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思想引领。围绕“红色基因+科技特色+青年担当”主题,在微博□□□、微信视频号□□□□、抖音等平台,精心打造了多个理论品牌专题。“典论网络强国”专题深入解读网络强国战略思想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;“了不起的大国”专题展现国家的伟大成就,激发学㊣生的爱国情怀;“先锋计划进✅行时”专题聚焦学校十大“行动计划”和100项建设任务推进落实情况,激励师生奋发有为,勇于担当。在传播形式上,学校采用了长短图文□□、视频等多元形式,以适应不同平台和受众的需求。这些内容形成了广泛的传播矩阵。两年来累计发布图文□□□□、短视频等作品1035条,阅读量突破120万次。2024年“先锋计划”专栏入选天津市正能量网络精品展播优秀作品。
“TUST网络中国节”系列活动是学校将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相结合的成功实践。该活动紧密结合中华传统节日□□□□、节气等重要节点,深入挖掘文化的内涵和价值,在春节□□□□、清明□□□、端午□□□□、重阳等传统节日,创新采用线上知识竞答□□□、集章打卡等形式,吸引师生积极参与,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参与感。学校还积极开展跨领域资源联动。连续组织开展了三届“学诗用典赏花摄影”活动,联动校内外社团和文旅资源,举办诗词飞花令□□□、干花逸趣手作□□□、特色服装打卡等,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,增加活动黏性。聚焦津城春日花香,与全市㊣开展的“花开满津城”同频共振,同步推进。此外,邀请专业摄影师开展“AI+摄影”体验营□□、网络文化沙龙,分享摄影技巧,交流拍摄心得。这些活动总浏览量超150万次,进一步增强了师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参与感。
为构建安全□□□、文明□□□□、清朗的网络环境,推动网络道德与法治意识深入人心,天津科技大学网信部门立足自身职责,积极开展网络道㊣德与法治教育。线上打造了“网安说法与普法”“网络热潮中的青年”等专题,通过图文□□□、微短视频等多元形式,传播网络安全知识,开展网络普法教育,传递校园正能✅量。部门业务骨干定期走进各学院开展网络安全主题宣讲,联合学院师生党支部开展反网络暴力□□□、反“饭圈”乱象主✅题党日活动,师生互动交流,以情感共鸣不良网络文化,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氛围。发布“网络安全倡议书”,引导学生争做网络法治的践行者与守护者,共同维护清朗网络空间。同时,借鉴“经彩飞扬”天津市㊣级网络思政名师工作室㊣的经验,大力弘扬先进典型,在网络空间传播善行□□□□、树立新风,将正能量转化为实际行为,让网络空间成为传递真善美□□□、凝聚正能量的精神高地。
天津科技大学聚焦新时代青年成长需求,创新打造“正青春”网络文✅✅化品牌,构建“四维一体”青春叙事体系。深耕垂直领域,以“成长日记”“创客先锋”“校园微光”“志愿服务”等系列青春叙事,记录青年奋斗□□□、创新实践与生活温度。通过深耕这些垂直领域,学校形成了年轻化□□□□、轻量化的内容生态,师生围绕这些主题积极创作。“正青春”系列微视频以不同的青春叙事为切入点,吸引不同兴趣爱好的青年学生参与创作和阅读。每个系列都有其独特的定位和受众群体,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,构建起“思想引领+青年叙事+技术创新”的良㊣性生态。连续两年商容的故事,师生创作的网络小说荣获天津市网络微小说大赛一等奖和优秀奖,两部作品在市级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中获二等奖。
学校积极探索新媒体技术赋能校园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,将人㊣工智能(AI)□□□□、大模型等前沿技术✅融入其中。在传播范式上,采用“微短视频+Vlog+动画㊣短片”混合形态。微短视频以其简洁明快的特点,迅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;Vlog则以第一人称视角,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感和亲近感;动画短片则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,传递校园文化的内涵。通过大模型赋能,创作㊣团队对校㊣园文化不同内容进行精准分析和深入挖掘,打造具有时代特征□□、青年特质的校㊣园文化传播新范式。利用AI技术,刻画青春群像,展现青年学生的梦想□□、追求和困㊣惑,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。结合人工智能□□、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赋能表达传递价值,强化情感共鸣。通过技术赋能,校园文化突破时空限制,形成“科技叙事+人文内核”的传播闭环,实现从单向输出到多元共创的价值跃迁。
以培育新时代“四有”好网民为目㊣标,学校持续深化“科大好网民”品牌建设。连续两年举办“正能量网络达人见面会暨网络文明先锋表彰座谈会”,为网络达人们提供交流和分享的平台,激励更多同学参与网络文化建设。组织“网络达人点赞天津游滨城”主题采风活动,让网络达人们深入了解城市文化,为创作提供更多的素材。为了凝聚师生自媒体力量,学校建立了网络达人资源库,签订网络文明公约。通过这些方式,筑牢“爱校荣校”传播阵地,形成“人人都是传播者”的良好网络氛围。学校积极探索“高校+社交平台”合作模式,深化校媒协同育人,与共建网络内容生态治理“科大样本”,连续开展三届“青春正能量精品网文征集大赛”,创新构建“学生原创+网信指导+平㊣台赋能”的UGC+PGC协同模式,鼓励学生以普通大学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参与内容生产,参与学校宣传,培育出20余个阅读量过万的精品贴文集,学校团队入选全国高校前50强。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丰富了网络文化内容,也提升了学校在网络空间的影响力,构建起校内外联动的正能量传播矩阵。
在网络文化品牌建设中,网信部门积极推动线上线下内容融合,构建了独特的“选题众筹-脚本共创-传播联动”的闭环体系。在“正能量”活动中融入“正青春”元素,通过强化价值引领,创新网络创作模式,增强传播亲和力。线上内容传播方面,注重正能量主题故事化设计,以青年视角构建微视频叙事框架,通过真实校园事件承载正能量价值内涵。通过“校级媒体矩阵+学院特色账号+学生KOL”三级传播链,对各类优秀网络作品进行跨平台传播。运用“同题问答”“网络接力”“跨平台穿透”等社交化机制,提升内容传播裂变效应。近年来,紧扣网络安全宣传周□□□□、网络文化节等重大节点,联合相关单位举办“网络安全微剧场”,推出“正能量艺术作品展”“正青春榜样专栏”“正能量校园大使”等,实现正能量主题从单向灌输到沉浸式参与,线上线下内容互哺,形成青年群体自主传播的价值生态。
“正青春”网络文化工作室是学校网信部门全媒体矩阵协同传播的核心力量。工作室注重培养学生宣传骨干,开展新媒体运营专题培训和短视频拍摄课程,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运营水平。通过这些培训,学生们能够熟练掌握短视频拍摄□□□□、剪辑和运营技巧,持续生产优质内容。在技术工具应用方面,团队利用“微视频多平台适配工具”,降低跨平台发布成本。全校首推竖屏短视频视频㊣号,发布内容鲜活□□、形式新颖的产品,与传统媒体形成互补。构建“两微一抖+社区”的全媒体矩阵,实现长视频与短视频互补□□、图文与直播联动□□□、网文征集与网络主题活动相互赋能的融媒格局。目前,网信办媒体矩阵已覆盖各社交平台,全网粉丝超50万,校园文化“润”出网络思政大流量。在天津市第五届“四海声评”网评大赛中,作为全市高校唯一集体荣获“优秀组织单位”荣誉称号。
目前正通过双品牌孵化校园IP,“科小正”虚拟形象将正能量和正青春的理念具象化。“科小正”将以活泼可爱的形象出现在各类网络文化活动和文创产品中,与其他各类文创产品,共同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文化生态圈。在激励机制方面,学校通过“新媒体写作和摄影培训”“网络文化作品推选”等机制,将网络创作与综评加分□□□、评优奖励挂钩,创新网络育人载体,形成可持续的人才培养闭环。当前,学校正结合天津市印发的《学校网络思政成果认定办法(试行)》的要求,进一步明确具体细则和实施办法,希望通过设置“优秀指导教师”“正能量达人”双激励机制,激发师生的创作热情,促进网络文化建设与育人工作的深度融合,实现文创衍生与育人成果的有效转化。
天津科技大学网信办以“正能量×正青春”双轴驱动的网络文化品牌建设,形成了极具借鉴意义的“科大样本”。
“正能量×正青春”的双轴驱✅动模型,将正能量的思想引领与正青春的创新活力有机结合。“正能量”轴聚焦思想引领与文化✅赋能,通过打造多元网络文化产品,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;“正青春”轴则注重青春实践与创新突破,激发青年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参与积极性。
双轴交㊣汇,其可复制经验在于,一方面通㊣过“正能量”轴确保思想引领有高度,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,打造网络思政矩阵□□□、融合传统文化□□□、树立网络道德法治新风,为青年学生筑牢价值根基;另一方面凭借“正青春”轴激发青年参㊣与有热度,鼓励青年创作□□□、参与和实践,激活校园文化,共创文明网络。最后,横轴定方向,纵轴显活力,横纵联动形成具有天津科技特色的网络文化发展坐标系,助力学校成为新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示范标杆。
展望未来,学校将继续深化“先锋计划”品牌,培育更多㊣青年践行“先锋行动”,构建网络文㊣化建设长效化机制。强化双轴协同效能,推动正能量作品与正青春IP联动,打造标志性校园文化标签。大力拓展技术应用场景,利用大数据大模型探索AI+正能量内容生产模式,实现更高效□□□□、更精准的内容创作与传播,形成“思想引㊣领有高度□□□、文化传承有厚度□□□□、青年参与有热度□□□、网络生态有法㊣度”的品牌建设格局。(作者为天津科技大学网信办副主任高喜平)
近年来,天津科技大学以“正能量引领思想高度□□、正青春彰显创新活力”为目标,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提供了样本。